Saturday, October 22, 2016

【为什么人人都有其“天赋人权”?】文/摄影:Sharon-Kostia (林苑樺)

【极简梳理从古罗马法对persona (人格)意识的发现到“天赋人权”作为普世性的确立过程】 现代宪政民主制度是从西方文明的三个基石发展而来:古希腊的哲学思维,古罗马的律法,基督新教的人权理念。 这个制度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个从政教合一中来,再走向政教分离的历程。将“对人格尊严的维护”、“精神自由的追求”与“权利义务的平衡”等几个基点最后以宪政的形式让其得到保障。
若先将人格独立看成是一个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如下: 初级自我意识 >> 图腾崇拜 >>多神教 >>犹太一神教 >>Persona 外化 >>基督教 >>第一次宗教改革 >>新教改革 >>现代宪政民主架构 古希腊的理性,古罗马的法治,希伯来的宗教三者结合,放在一个概念下描述就是: 在信仰支撑下的人格独立。
<一>,古罗马的法律秩序起源于宗教信仰,法律知识来源于祭司对道德的判断。当时古罗马全部的刑法,都是奠基于对神灵赎罪这一宗教思想上的。 古罗马人笃信宗教,但古罗马政体却不是神权政治,祭司没有发号司令的权力。从那时起,古罗马人已经形成了“每个人都是单独面对神灵”的宗教观。这种宗教观也影响了后来被他们征服的犹太人。同时,这种宗教观令古罗马人让法律逐渐独立于宗教信仰。  古罗马法的根本,就是对 persona 意识的发现。Persona,在拉丁文中,原意是指演员演戏时所使用的假面具,本意是伪装、表象,后引申为人格。 人格,即是隐藏在面具背后、不得为外界所干预的、具有无限潜能的精神个体,并从人格中引申为权利的概念。用黑格尔的话:这种发展把内在性纯粹化为抽象的人格,在现实中便赋形为私产。
<二>,犹太人本是阿拉伯半岛的一个遊牧民族。犹太教产生于公元前13世纪,由摩西创立。摩西是旧约圣经前五本书的执笔者。 公元前2世纪,希伯来神学思想与希腊哲学碰撞,此时两希文化发生了近三百年的融合过程。 公元1世纪,原属犹太教的一个分支派系,逐渐从犹太教中分离出去,形成基督教。希伯来一神教受希腊化影响的逻各斯思维释经,最后让“基督教的精神之蛹破壳而出”(汤恩比语)。
古希腊哲学的其中一个状态就是对终极的追问,他们认为人类的思维在理性层面上必须找到终极原因,才能解释眼下的事物,神学就是信息量极低情况下的终极追问。一神教的确立就是基于这样一种终极追问。 斐洛是希腊化时期重要的犹太思想家,他的思想是联系希伯莱文化、希腊文化、基督教文化纽结。他是第一个建立神学思辨系统的人。 他认为,神是超出世界之上的,神对世界的作用须通过中介,人的灵魂是由上帝流溢的,因此它必定与上帝相象。斐洛关于“原罪”、“灵魂得救”、“在神的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成为基督教的基本道德原则。 虽然斐洛不是基督徒,但其哲学促成了早期基督教的希腊化。 这也是基督教涉及哲学的缘故。这种宗教哲学被称为新柏拉图主义,也就是以希腊思想为基础而创建的宗教哲学。
<三>,欧洲中世纪(5--15世纪)基督神学一统天下,那时候,信仰高于一切是这一时代的文化特征。 公元5世纪前后,日耳曼人入侵西罗马帝国,基督教连同帝国一起沉没,后来又再次兴起。 在经历了长达几个世纪的教权与王权较量之后,教权终于取得胜利。罗马天主教会成为西欧宗教中心,教会机构无限膨胀,教皇可以让皇帝下跪忏悔求恕。 这时候,在哲学领域中,经院哲学兴盛起来。在其内部出现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
中世纪著名的神学家、哲学家,“自然神学”的提倡者之一,托马斯·阿奎那(St. Thomas Aquinas,約1225-1274)根据当时的教皇格列哥里九世授意而写出的《神学大全》,是中世纪的百科全书。阿奎那搬用了亚里士多德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上帝存在。 罗吉尔·培根(Roger Bacon,1214-1294,英国方济各会修士、哲学家)反对阿奎那的正统经院哲学,他持唯名论的观点。他要证明:个体的存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他还认为,中世纪获得真理面临重重障碍,第一个障碍就是无根据地崇拜权威。 另一位邓斯·司各脱(Blessed John Duns Scotus,约1265-1308),苏格兰中世纪时期的经院哲学家、神学家、唯名论者。他提出的“神学和哲学各司其职”为后来著名的“奥卡姆剃刀”铺平了道路。 奧卡姆的威廉(William of Ockham/Occam,約1285-1349),14世紀逻辑学家,英国圣方济各会修士。他所主张的“思维经济原则”,概括起来就是“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后来人们把这句话称为“奥卡姆剃刀”。 这把剃刀出鞘后,剃秃了几百年间争论不休的经院哲学和基督神学,使科学、哲学从中宗教分离出来,引发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科学革命,最终促成政教分离。 奥卡姆主张“君主立宪”,他认为:人人平等与王权有何相干”、“自然人通过人类社会共同契约建立起国家,国家仅仅是依法行事,契约保证人人享有幸福。”
<四>, 公元11世纪,罗马天主教的格里高利七世进行第一次宗教改革。尽管他坚持神权高于政权,在行动上,他既不让世俗政权干预天主教内部事务,也不让神职人员干预政府。这也就是那个“上帝归上帝,凯撒归凯撒”的政教分离原则。 天主教会自罗马帝国时期开始,从组织、法规、人员各个方面形成了一套“教会法”(Canon Law)。 随着教会势力日渐扩大,令教会卷入了庞大的世俗事物。当时教皇英诺森三世授予主教法官更多的权力,允许他们用刑,强迫异己忏悔其“罪行”,这就是教会法纠问制的形成。
古罗马法中的所有权是从人格 Persona 外化出的一种对物的绝对权利,但是却过多地强调权利而忽略了义务。    进入11、12世纪,英国土地制度逐步完善,财产权被纯化为一种法律关系,最终发展出以这种关系为核心的权利哲学。 英格兰亨利二世(Henry II Curmantle,1133-1189)进行了司法改革,改革的重要内容就是建立陪审制。 纠问制的实质是“有罪推定”,大家熟悉的“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无疑就是一种“有罪推定”。 陪审制的实质是“无罪推定”。“有罪推定”试图以上帝之名强行实现绝对正义,其实质是自己充当了上帝。“无罪推定”则承认了人类理性的有限性。 英国教士有强烈的独立性,面对教皇的高压政策,与世俗贵族联合起来,拒不接受纠问制,认为这是对上帝的僭越, 他们认为“有罪推定”的实质是对人格的侮辱。
<五>,平等、自由、个人权利---“天赋人权”的普世性确立。 欧洲走出被神权主宰的中世纪之后,迎来的是人性高扬的“文艺复兴”时代。这个时代,思想解放、科学发展,生产力释放。有了这些条件后,人类走进了理性启蒙的时代。 这个时期的欧洲,随着科学、思想、经济等领域相继发展、相互影响而带动整个社会的突飞猛进,从16世纪末到18世纪,西方哲学进入了继古希腊之后又一带携人类文明进步的时代。促进了新的社会制度的建立。 这个时期的哲学家们,更多地把认识自然和认识人作为研究的核心。
法国的勒内·笛卡尔(René Descartes,1596-1650) 留下名言“我思故我在”,提出了“普遍怀疑”的主张,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奠基人。他说:“我们可以怀疑一切,却不能怀疑我们能思想。” 英国的约翰· 洛克(John Locke,1632--1704)建立了西方哲学史上前所未有的经验主义理论体系。他提出的“白板说”与“主权在民”的观念。 洛克的“自由、平等、财产是人的自然权利”理论,影!响!至!深! 约翰·洛克的【人民主权论】: @,在自然状态下,有违反自然法侵犯别人自然权利的现象。为了克服这种状况,人们通过协商,订立契约,把维护自然法、惩罚犯罪者的执行权委托给选举的代表。 @,为了防止君主专制,国家的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分别由不同部门掌握。(洛克是三权分立的最早提出者)。 @,政府只是接受人民委托的委托者。人民是政府行为是否适当的裁判官。政府的行为如果危及人民的安全、自由、财产、福利,人民有反抗政府的权利。
<六>,当人的自然权利逐步以法律的形式得以确立,其普世性也得以实现。这种以“天赋人权”为基准,慢慢演化出来的制度,也慢慢地呈现出其合理性。 1215年6月,英格兰国王约翰(John,1166--1216)被迫赞成反叛贵族提出的“男爵法案”(Articles of the Barons)。这份协议最终塑造了现代文明社会的司法体系、民主,甚至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自由。这就是被后人誉为“现代民主基石的“大宪章”(Magna Carta)。 1679年英国颁布的《人身保护法》(habeas cor—pus)其目的,就是限制国王及其臣属的专横行为,使他们不得任意处置反政府人士。 18世纪后期,英国普通法全面确立了陪审--抗辩制,无罪推定原则,沉默权原则和控方举政义务等。英国人认为,他们的司法改革,正是对人格尊严的守卫,其实是对古罗马的独立人格之更高形式的复兴。 英国法学家梅特兰认为,英国法发展史的特点是:最初“只代表大人物利益的法律,后来逐渐代表所有人利益的法律。
<七>,西方文明的演化史,就是神权、王权、人性的博弈史,最终博弈出一个宪政民主制度,成了这三者上面的金箍。   美国最早的一批移民,绝大多数是新教徒。但在独立战争后,制定宪法的美国国父们,尤其是杰斐逊(自然神论者),意识到政教分离的重要性,在宪法中没有给宗教留下特殊位置。宪法第六条规定不能以宗教信仰作为担任官职或公职的必要资格。宪法第一修正案规定,不得确立国教。所以美国虽然基督徒众多,但它还是一个政教分离的世俗国家。 1921年之前的爱尔兰是政教合一的,爱尔兰圣公会是法律规定的国教。直到1871年,圣公会不再具备国教资格。法律上沿袭英美普通法。但是还没有完成事实上的政教分离。直到1921年签订《英爱条约》,条约第16条规定了宗教自由的权利,才实现事实上的政教分离。今天在爱尔兰,虽然有88%的人信仰天主教,但它已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政教分离的世俗社会。
“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由宗教意义演进为普世原则,在今天政教分离了的世俗社会里是用来解释人人应有的权界。 是指每个人独立的人格世界。 “天赋人权”的普世意义,毫无疑问就是确立社会文明性的基点。 弗洛伊德不是伦理哲学家,他是一位心理医学家,他研究论证出人的体内有一种激素利比多(libido),体内利比多含量高的人,欲望会多些,含量少的人,就会寡欲一些。这是从自然科学的层面上论证了人类从基因塑造开始就已经是一个个起点不同的独立个体。 正因为人与人之间从起点就有所不同,在物质世界有事实上的等级,所以一套有效的制度去维持人与人之间的人格上平权,才会让一个社会保持其文明状态。如若不然,等级就会继续让“人格”不平等。 正是这个基点让任何人,只要他(她)认识到自己的人格独立、尊严,认识到精神自由、权利义务对自己的重要性,那么,宪政下的民主制度无疑就是一种最能起保障作用的制度。
本文作者及攝影者:Sharon-Kostia (林苑樺)
                                                                                                                                   
-->  



This is a guest post from physbook team, and protected under CC BY-NC-SA 3.0 License. Unless otherwise stated in the comment text, without author(s) written permission, please specify: Reprinted from Physbook (RSS)/转自飛思播客 (RSS) with the article's link (Please do not change the Title. Remain the link same at least because we could make changes on the content in further updates otherwise you will be responsible to the mistake you spread to readers) OR Trackback in the comment "[...]quotes/引用[...]" with your article part and link FOR reproducing or using the whole or any part of the content.
Leia Mais

Wednesday, October 12, 2016

STOYAN ZAIMOV - 考古发现:25张死海古卷碎片透露神对遵守十诫的奖赏

(图片:路透社/Baz Ratner)
部分死海古卷在以色列博物馆展出,2008年5月14。
考古学家宣布出版超过25张死海古卷的碎片,每一篇都包含希伯来圣经中的不同摘录,这本圣经可以追溯到近2000年前。
这些碎片包括关于神应许那些遵守十诫的人们一些奖赏的书面信息,这出自利未记。
《生活科学》(Live Science)报道,这些碎片是在约旦河西岸地区的昆兰洞穴(Qumran caves)里发现的,内容来自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申命记、撒母耳记、路德记、列王纪、弥迦书、尼西米记、约伯记、约书亚记、士师记、箴言、民数记、诗篇、以西结书和约拿书。
碎片上的文字已经在两本书中出版,即《洞穴拾遗:史柯源收藏的死海古卷和文物》(Gleanings from the Caves: Dead Sea Scrolls and Artefacts from The Schøyen Collection),以及《博物馆收藏中的死海古卷碎片》(Dead Sea Scrolls Fragments in the Museum Collection)。
史柯源收藏尤其详细介绍了出自利未记中的碎片,神应许给遵守十诫和守安息日的奖赏。
“你们若遵行我的律例,谨守我的诫命,我就给你们降下时雨,叫地生出土产,田野的树木结果子,” 圣经专家托尔利夫·艾里格文(Torleif Elgvin)翻译的碎片部分内容写道。
“我要赐平安在你们的地上,你们躺卧无人惊吓。我要叫恶兽从你们的地上熄灭,刀剑也必不经过你们的地,”碎片继续写道,“我要眷顾你们,使你们生养众多。”
这些古卷是一些现存最古老的圣经手稿,起初是在公元前68年左右藏在犹大沙漠的11个洞穴中,以保护这些古卷免遭逼近的罗马军队的破坏。
1947至1956年间,研究人员在昆兰考古遗址进行一系列研究时发现了这些碎片,从近900份手稿中出土了数千张碎片。
历史频道指出,究竟是谁写出了死海古卷尚不得而知,尽管学者们认为是艾赛尼人制作的这些古卷,他们是虔诚的犹太教派,被罗马帝国统治时居住在犹大地区。
这些古卷被精心地保存了下来,成为以色列国家博物馆和谷歌努力的对象,例如2011年制作电子版,让全世界都可以在网上浏览,和关于基督教诞生的重要的公开信息一起分享。
迈克尔·霍尔姆斯(Michael Holmes)—— 圣经学者倡议博物馆(Museum of the Bible Scholars Initiative)行政主任——提醒说,就像最近一次的出版物那么兴奋,科学家们仍然在测试上述这些碎片,确保这些不是伪造的文书。
“结果将并入我们未来的博物馆展览中,邀请访客理解和参与关于评估真实性的问题,” 霍尔姆斯说。                                                                                                                                         




This is a guest post from physbook team, and protected under CC BY-NC-SA 3.0 License. Unless otherwise stated in the comment text, without author(s) written permission, please specify: Reprinted from Physbook (RSS)/转自飛思播客 (RSS) with the article's link (Please do not change the Title. Remain the link same at least because we could make changes on the content in further updates otherwise you will be responsible to the mistake you spread to readers) OR Trackback in the comment "[...]quotes/引用[...]" with your article part and link FOR reproducing or using the whole or any part of the content.
Leia Mais

Monday, October 10, 2016

戴光强:钠盐与高血压另类思考

钠盐与高血压及心血管病的

另类研究、另类观点、另类思考

引言

钠盐与高血压到底啥关系?低盐饮食可能会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和死亡风险?
       我国高血压成人患病率与年俱增,而高血压是引致心、脑、肾血管疾病独立的、直接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所以,防控高血压很重要、很关键。
       在防控高血压的众多因素中,低盐,即减少钠盐的摄入量是最受关注的措施之一。这是因为,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实践和实验室研究发现,经常性的过多的钠盐摄入会使人群中患高血压的概率增加,而低盐或限制、减少钠盐摄入,人群中患高血压的概率会降低。出现这样现象的解释是:人群中有的人的血压对钠盐敏感,如摄入的盐多,则血压会升高,反之会降低,称之为“血压的盐敏感性”。有资料介绍,在人群中,有血压盐敏感性的占15%~42%不等,平均约30%左右。在这一点上,临床医学和营养学界的主流意见是明确的:低盐、减少钠盐摄入是防控高血压的必要的、主要的措施之一。为做到这一点,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人每天不要超过5克钠盐,我国营养学会建议,每人每天不要超过6克钠盐。
       然而,在钠盐与高血压及心血管病的关系上,还存在着与主流意见不同的意见,即另类研究和另类观点,请有兴趣的朋友接着往下看……

另类研究和另类观点

       不同意见者主要在以下两个问题上提出质疑:
一是,盐与高血压之间到底存在着多大关系?
 二是,低盐是否能取得防控高血压的理想效果,尤其是作为心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高血压,低盐是否能减少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
       一些新的研究或者说另类研究支持不同意见者提出的以上两个问题的质疑:
       ◇ 2014年9月17日,新华网刊登主题为“研究发现吃盐多或少无关高血压”的一条消息。消息说,一份发表于《美国高血压》杂志上的文章指出,科学家分析了8670名法国成年人的健康数据后发现,盐的摄入量与血压之间没有直接关系。
       ◇ 2015年4月27日,一项新的研究结果发表在《JAMA pediatrics》(美国医学会小儿科期刊)杂志上,由波士顿大学医学院林恩·L·穆尔博士为首的研究团队,招募了2185名9~10岁的女孩,在随后的10年里定期检查她们的饮食习性和血压,具体考察了钠和钾的摄入,如何影响青少年女性的血压。结果发现,大部分女生每天摄入的钠盐超过低钠盐(每日6克)的要求。但是,较高钠盐的摄入量并没有对血压测量值产生负面效果,相反,较高钾摄入的女孩比较低钾摄入女孩有更低或理想的血压水平。
       ◇ 2012年,有一项研究表明,如果只是减少钠盐而没有增加钾摄入量,未必能有效降低高血压及心血管病的风险,并且在这一项研究中,限盐对于降低高血压和心血管病事件及死亡风险的作用并未得到证实。
       ◇ 2011年,在《JAMA》杂志上发表了一项尿钠排泄(体现钠盐摄入量)与心血管事件的研究。该项研究对28880名受试者进行了平均四年半的随访。结果发现,钠摄入低或高,均不利心血管事件的控制,心血管风险最低的人群是相当于每天摄盐量12.5克的人群。
       ◇ 2013年,《美国高血压》杂志刊登一篇meta分析,显示每日6~12克钠盐摄入量的人群,其心血管病死亡率最低,低于每日6克钠盐或高于每日12克钠盐摄入量的人群的心血管死亡率都高于每日6~12克钠盐摄入量的人群。
       ◇ 我国阜外医院参与的一项研究显示,每日7.5~15克钠盐摄入量的人群的心血管病死亡率最低,结果支持中等钠盐摄入量具有心血管事件率最低的论点。
       ◇ 2013年5月16日,美国科学院医学研究所的院士们向社会与政府的咨询报告中指出:目前的科学证据,减少日常生活中钠盐的摄入量(低于6克钠盐),对心血管后果与全因死亡有害还是有益,不足以得出结论。并指出,现有证据提示,低钠盐摄入可能导致比较严重心脏病患者不利事件风险增加。

另类思考

       以上的一些另类研究、另类发现和另类观点,可能会令人引起一些另类思考:
       ◇ 现在提倡国民低盐饮食,这对于人群中约30%左右的“血压的盐敏感性”者们防控高血压可能是有利的、有意义的。但是,人群中还有约70%左右并非“血压的盐敏感性”者们,低盐饮食对他们防控高血压有意义吗?
       而现在的问题是,有另类研究的结果发现,钠盐摄入低或高都不利于心血管事件的控制,心血管风险最低的人群是中等钠盐摄入量(即每日6~12克钠盐摄入量的人群)。
也就是说,如果另类研究的结果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那人群中70%左右的非“血压的盐敏感性”者们的低盐饮食,不仅对他们防控高血压并无明确意义,反而有可能影响到他们的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如果是这样,提倡国民低盐饮食,可能会带来人群中有些人的健康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得不去考虑、不得不去澄清的。
       ◇ 有的另类研究的结果还会令人思考这样的问题:钠盐与人群中的高血压到底有大关系?因为有另类研究的结果发现饮食中的钠盐多或少与高血压之间并无明显关系,从而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30年来有明显的上升,有资料称上升了3倍。但是,这30年来我国国民钠盐的摄入量并没有明显变化,经多年的低盐饮食的宣传,至少没有明显的钠盐摄入量的增加。在这种情况下,高血压患病率的明显上升,似乎并不有力支持钠盐是影响我国国民高血压患病率的明显因素。
       ◇ 实际上,新近的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在营养素与血压之间的影响关系上并非只有钠盐,钾、钙、镁、维生素C、维生素D、ω-3脂肪酸等不少营养素与高血压之间存在影响关系,甚至有另类观点提出糖与血压的关系。所以,仅仅只是提出钠盐与血压的影响关系,从而仅仅提倡低盐饮食来达到防控高血压,是不够的、不全面的。
       ◇ 人类对某事物及事物间关系的认识,对有些规律的认识,包括对疾病的认识,并非是一次完成的,常是历经认识再认识,甚至认识——否定——再认识……的过程。所以,在这种认识过程中,出现有些另类研究、另类发现、另类观点、另类思考,就难能可贵了。还可以这么说,这种“另类”往往是推动科学发展,人类进步的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我的结束语

       笔者写这篇文章,只不过是对现有而客观存在的另类资料做一些介绍。为能得到更多有识之士的关注,希望更多的专业人士对钠盐与高血压及心血管病之间关系做进一步研究,尤其是对持有主流观点的专家学者们来说,能否能对这些另类研究资料“审时度势”,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推敲,并做新的更深入的研究,以期能得到更进一步的或新的科学认识而有利于现代人的健康,仅此而已。




This is a guest post from physbook team, and protected under CC BY-NC-SA 3.0 License. Unless otherwise stated in the comment text, without author(s) written permission, please specify: Reprinted from Physbook (RSS)/转自飛思播客 (RSS) with the article's link (Please do not change the Title. Remain the link same at least because we could make changes on the content in further updates otherwise you will be responsible to the mistake you spread to readers) OR Trackback in the comment "[...]quotes/引用[...]" with your article part and link FOR reproducing or using the whole or any part of the content.
Leia Mais

歡迎Wlcom

分享是主旋律,,工具类总结,tips and derivations that will make it easier for me to perform the various tasks im faced with. These notes cover a wide range such as data analysis utilities (details see my site tags). this site is mainly used to help me clarify/sumarize/debug/backup/refactor/organize my thoughts,我的生产力解放,不用把更多的时间赔上,and capture my interests with time savingmay helpful to you literally we turn to a grp blog and collaboration,,,, on the other hand, i strongly suggest to subscribe inside a rss reader rather than refresh the website each time,,,alternatively, you can subscribe as podcast inside like itunes if you wanna download media contains ,,, also the microblog site is a complement to our website. - @Musibolun

For Commenters: To enter in LaTeX in comments, use $latex $ (without the < and > signs, of course; in fact, these signs should be avoided as they can cause formatting errors).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